(3篇)关于“内卷与躺平”主题调研材料报告汇编

时间:2023-11-19 13:13: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篇)关于“内卷与躺平”主题调研材料报告汇编,供大家参考。

(3篇)关于“内卷与躺平”主题调研材料报告汇编

关于“内卷与躺平”主题调研材料报告汇编(3篇)

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躺平”是20xx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也是20xx年最值得关注的网络现象。通常理解,所谓“躺平”,是指一部分青年在社会“内卷”下,在所承受的压力突破个体心理临界时,选择放弃努力、消极逃避的精神或行为状态。网络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镜”、青年心态的“晴雨表”、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躺平”现象的发生发展,立体而真实地投射出“内卷”的现实样态,直观而生动地反映出青年的集体心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舆论的发展走向,是反思“内卷”、观照青年、洞察舆论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卷”治理、青年发展、舆论引导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现实研究意义。

  目前,关于“躺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大众媒体和自媒体上,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较为鲜见。为此,本文将在社会“内卷”语境下,梳理“躺平”的网络图谱,分析网络“躺平”现象投映的青年心态,剖析网络“躺平”现象孕生的社会土壤,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躺平”现象应对的策略要点。

  一、“躺平”的网络图谱

  一般而言,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交流的特定语境中产生的,并在网络使用和流行的过程中逐渐脱离原初场景,形成相对稳定的含义。相较于其他网络流行语,“躺平”的网络流行具有极为显著的过程性和关联性特征。历时性考察可以发现,若干与“躺平”意思相近的网络流行语反复流行,与“躺平”形成网络接力;
共时性考察可以发现,若干与“躺平”逻辑相关、与“内卷”意思相近的网络流行语同步流行,与“躺平”形成网络共振。“躺平”“内卷”以及相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共同构成了“躺平”的网络图谱。

  1.“躺平”的网络走红

  在网络上,“躺平”一词最早可追溯到20xx年出现的饭圈词语“躺平任嘲”,意思是“自家偶像做错了事,粉丝闭麦任人嘲讽”。比如,“自家爱豆(idol)衣服穿丑了,就不要责怪造型师,躺平任嘲吧”。在饭圈中,“躺平任嘲”作为粉丝们圈地自萌的用语,语义重心是“任嘲”,“躺平”作为一种姿态表示,只是一种形象表达无奈、服气、不回应、不反抗、不刚不:"、任人嘲讽的语言学修辞,并不具有太多的社会学意义。

  20xx年x月,百度贴吧“中国人口吧”中发表了一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作者“好心的旅游家”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充满竞争和忙碌的世界中后退的躺平生活和躺平哲学,“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
每天只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
每月花销控制在200块以内,没钱了,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
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宣称“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篇帖子以“躺平”来表征一种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的精神或行为状态,赋予了“躺平”特定的社会学意义,迅速引起网民围观,引发全网讨论,并且讨论的范围和深度远远超出了帖子本身—年轻人该不该躺平?年轻人躺平可耻吗?如果奋斗有希望,谁会躺平?躺平是等死,不躺平是猝死,怎么破?反正都是穷,何必穷得那么累?“内卷”之下,如何看待“躺平”?用“躺平”对抗“内卷”真的有效吗?“内卷”or“躺平”,年轻人的出路只有这两条吗?普通网民、网络“大V”乃至《人民日报》官微、《光明日报》官微等媒体也都参与进来,“躺平”一词迅速走红网络。

  2.“躺平”的网络语系

  实际上,“躺平”一词并非横空出世,在“躺平”火起来前,网络上已反复出现过形形色色意思相近甚至相似的网络流行语,各自火了一段时间,有的至今仍在流行。譬如,20xx年的“逃离北上广”,20xx年的“神马都是浮云”,20xx年的“蛋定”,20xx年的“屌丝”,20xx年的“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20xx年的“葛优躺”,20xx年的“低端人口”“丧”,20xx年的“三和大神”“佛系青年”,20xx年的“985废物”等。尽管这些网络流行语各有各的原初场景,所表达的意思、情绪与“躺平”不尽一致,但或多或少都与“躺平”有所交集,或浓或淡都有“躺平”的痕迹,可以将之统一归为网络流行语中的“躺平”语系。

  在“躺平”语系中,先前出现的各种网络流行语大多有着特定标签,或是区域标签如北上广、三和,或是身份标签如第三代农民工、码农、大学生,或是情绪标签如淡然、无奈、自嘲,一般仅指涉特定群体,适用特定场景,表达特定情绪,多数网民则是以看客的身份在参与,以娱乐的心态在使用。然而,“躺平”一词的出现,彻底抽离了区域、身份、情绪等特定标签,精准击中了青年的集体痛点,令青年群体的每一个人都仿佛感同身受,在受众上导引了各群体的快速汇流,在情绪上激起了各群体的强烈共鸣,一举成为“躺平”语系的“总代言”。“躺平”语系衍化的过程,是情绪强化的过程,是群体互动的过程,是意义赋予的过程,是认知趋同的过程。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xx年来网络流行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快速更迭中,“躺平”语系的网络流行语翻新出现、反复上榜、持续走红,警示其“所反映的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一种普遍情绪始终弥漫在社会生活中”。

  3.“躺平”与“内卷”的网络共振

  在“躺平”的网络热议中,“内卷”是一个如影随形的话题。所谓“内卷”,本初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内卷化”(involution),是xx人类学家xxx和xx分别用以描述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农业生产,意指“系统在外部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情况下,尽管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但却难以达到更高水平、跨入更高阶段的过程”,即“无法达到质变的量变”。

  20xx年,随着“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的图片刷爆大学生的朋友圈,“内卷”一词开始流行于各领域、各系统,用以表达陷入内耗、恶性竞争、付出更多努力但却收获不变甚至更少的社会现象,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焦虑、痛苦的社会情绪。回溯网络流行语的演变,“躺平”有其“躺平”语系,“内卷”也有其“内卷”语系,包括20xx年的“蜗居”“蚁族”,20xx年的“鸭梨”,20xx年的“伤不起”“悲催”,20xx年的“亚历山大”,20xx年的“女汉子”“人艰不拆”,20xx年的“蓝瘦香菇”,20xx年的“我太难/南了”等。

  关于“内卷”的网络讨论,触及“躺平”的现实背景、社会根源等深层次问题,自然而然地纳入并深化了关于“躺平”的网络讨论。在“内卷”与“躺平”的关联讨论中,“因为‘内卷’所以‘躺平’”的因果逻辑快速建立,“‘内卷’不死‘躺平’不已”的舆论基调广泛凝成,“内卷”与“躺平”为因为果、强烈共振,更加聚集了社会上对“内卷”与“躺平”的目光关注,激发了对“内卷”与“躺平”的情绪释放,深化了对“内卷”与“躺平”的深入思考。一定意义上讲,“内卷”与“躺平”作为社会现象、网络现象,“内卷”更多地属于社会存在层面,“躺平”则更多地属于社会意识层面,在观察网络“躺平”现象时,“内卷”具有比“躺平”本身更基本、更现实的意义,认清“内卷”方能理解“躺平”,消除“内卷”方能拯救“躺平”。

  二、网络“躺平”现象投映的青年心态

  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心态的“风向标”,直观地反映着一定时期内弥散在青年群体中的心境状态,包括青年的认知、态度、情绪、价值观等。在社会“内卷”语境下,透过网络“躺平”现象,可以感知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青年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青年填充真空、重建自我的行动自觉。

  1.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给青年带来了丰厚红利,也给青年带来了沉重压力。一方面,高企的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了青年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
另一方面,“996”“007”“末位淘汰”“非升即走”,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内卷”成了青年不能承受的精神之“痛”。面对生活之“重”与精神之“痛”的双重重压,青年高度敏感而又无比清醒,焦虑痛苦而又无力改变,“努力无用那便不再努力”“付出无果那便不再付出”的负面情绪在青年中悄然累积和郁结,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普遍情绪、集体心理和认知倾向。此时,网络上“躺平”一词的出现,极大地迎合了青年身心俱疲之下想要逃避的心态,刺激了青年压抑已久之后想要发泄的冲动,满足了青年身处“内卷”之中想要突围的需要,一下子打开了青年情绪淤积的“闸口”,扣动了青年情绪释放的“扳机”,点燃了青年情绪爆发的“引线”,迅速在青年中引起共情共鸣、形成群体极化,在网络上酝酿演化成一种现象级的群体情绪—“我‘躺平’了,生活你来吧!”

  青年所宣称的“躺平”,只是口头“躺平”而非行动“躺平”,他们并非真的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他们仍在努力,仍在奋斗,仍在追逐梦想,“躺平”只是青年自娱自乐、自嘲自解的一种方式而已。xxxx—xxxx年,北京常住人口、“北漂”仍然在以xx万人/年、xx万人/年的速度增长,“逃离北上广”并未真的逃离。xxxx—xxxx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从xxxx年的xxx万人增长到xxxx年的xxx万人,年均增长近xx%,“佛系青年”并未真的佛系。“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唤醒”。可以判定,目前阶段“躺平”主要呈现为一种网络情绪、网络现象,并未现实化为社会行动、社会现象,青年仅以“躺平”作为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以“躺平”来宣泄“我累了”“我做不到”“我卷不动了”的负面情绪,来对抗“你要努力”“别人都行,你怎么不行”“别人都这样,你怎么不这样”的社会裹挟和环境规训,以此激活心理防御机制,减轻心理焦虑和精神压力,促进心理韧性,恢复心理平衡,实现自我激励。

  2.青年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

  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青年的意见表达要求和意见表达方式。前互联网时代,青年以大众媒体为主要载体参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讨论,包括真理标准问题、潘晓来信、西方社会思潮热、读书热、邓小平南方谈话等,这一阶段青年的意见表达是间接的、“代议制”式的。进入xx世纪,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为青年意见表达提供了平等、开放、便捷的平台,“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青年都能通过自媒体工具参与社会事务,对社会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就切身利益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已经成了当代青年意见表达、汇聚、协商、发酵的“民间舆论场”。网络“躺平”现象,正是青年关注社会和现实、表达诉求和主张的一个典型现象。

  “言语活动是心理的和社会的想象世界的一面镜子,它在所有层次上都能忠实反映心存欲望的说话者的种种向往”。观察网络上关于“躺平”的讨论,无论是青年对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写实性描述,还是青年对所承受的诸种压力的情绪性宣泄,抑或是青年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建设性建议,抛开情绪层面的因素,其深层次的含义在于以话语的方式表达意见、进行抗争,呼唤社会关注青年境况、回应青年诉求,吁求社会破解“内卷”困局,纾解焦虑情绪,一言以蔽之,即为青年成长发展创造健康友好的社会环境。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上,话语抗争本身成为一种行动,利益相近的人们在线上集合,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申明主张。换句话说,网民用‘说’的方式完成对生活问题的修正和解决”。青年以“躺平”所进行的话语抗争,已从起初的娱乐性的戏谑表达逐步转变为当下的抗争性的严肃叙事,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了行为抗争的意义,是虚拟化的行为抗争。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看,必须透视网络“躺平”现象的本质,接收网络“躺平”现象的信号,把握青年所表达的意见、诉求、主张,积极回应、主动作为,以此避免青年话语抗争的继续蔓延、持续发酵。

  3.青年填充真空、重建自我的行动自觉

  青年在以“躺平”进行外部性抗争的同时,也在进行深刻的内部性反思,重新审视社会与自我,重新思考过去与未来。在现实语境中,“高学历=高收入、多付出=多收获”的生活经验被证伪,吃苦耐劳、顺从忍耐、出人头地的思维定式被打破,进大城市、进大企业、进体制内的传统路径被质疑,观念与现实的对立,选择与现实的矛盾,冲击和颠覆了青年的传统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在青年中造成了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真空”。面对选择“真空”,青年从社会-个体的自变因变关系出发,重新定位“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关系,重新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重新进行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规划,超脱社会裹挟,走出路径依赖,摒弃丛林法则,打破纳什均衡,尝试选择符合实际、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尝试选择“低姿态”“高品质”的“慢生活”。

  青年的“躺平”,不是“不努力了”,而是“不再简单地按照你们要我努力的方向或方式努力了”。在这个意义上,青年选择“躺平”,不是一种“自我投降”,而是一种“自我觉醒”,在姿态上“躺下去”了,在心态上“站起来”了,展现出重建自我的先锋姿态。青年在“躺平”思考中重建生活哲学,不再盲目渴求所谓成功,更加注重自我实现;
不再片面追逐物质财富,更加注重精神满足;
不再跟风参与社会竞争,更加注重赛道选择;
不再简单讲究生活配置,更加注重生活意义;
不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更加注重独立思考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发掘自己的独特潜质,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青年“躺平”之下重建的生活哲学,“是一种超脱科技主义和消费主义捆绑后的‘俭朴主义’的回归,也是一种内心‘物朴’的满足感及其平和心态的回归,表达了对慢生活或简单生活的一种信念”。“内卷”,看似是“资源”之卷,实则是“心态”之卷;
打破“内卷”,不仅冀望外部性的社会治理优化,更加需要内部性的生活哲学重建。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姚洋所言:“政府和社会应该、也可以做一些事情,降低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但是,要最终摆脱‘内卷’,还得靠年轻人自己”。

  三、网络“躺平”现象孕生的社会土壤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网络“躺平”现象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一方面,网络“躺平”现象及其所投映的青年心态,是观察和理解中国社会“内卷”现实与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
另一方面,必须结合中国社会“内卷”现实与发展变迁,才能深刻理解网络“躺平”现象及其所投映的青年心态。

  1.资源稀缺的现实发生与制度藩篱的局部存在

  在网络“躺平”现象的深度讨论中,主导性的舆论基调认为,社会“内卷”是青年“躺平”的根本原因。毋庸讳言,当代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着“内卷”问题,特别是在青年集聚的教育、就业、职场等领域中“内卷”问题尤为突出。中国社会“内卷”问题何以发生?从微观社会系统考察,尽管各系统的“内卷”问题表征不同、成因各异,其共同根源是“僧多粥少”,其基本原理是“通货膨胀”—由于作为“回报”的特定社会资源的稀缺,导致作为“投入”的分数、学历、工作等的贬值。从宏观社会系统考察,中国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的供给水平还没跟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内卷”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需要与资源稀缺的矛盾。需要的不满足态是绝对的,需要的满足态是相对的,资源的稀缺态是绝对的,资源的不稀缺态是相对的,人的需要与资源稀缺间的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卷”必然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只是程度有轻有重而已。

  “内卷”的客观存在,并不能确证一切“内卷”现象的必然合理。“唯分数”对学生的“贴标签”,“唯xxx、xxx”对求职者的学历歧视,“xxx”工作制对《劳动法》的公然挑战,论文“计件制”对科研水平的扭曲评价,大数据对外卖骑手的算法驱策这些“内卷”问题的共同特征在于,并非完全是资源稀缺的问题,并非完全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当前社会转型阶段,在教育、就业、职场等局部领域存在的制度藩篱,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资源的稀缺性,助推了“内卷”的形成、强化,带来了更大的“内卷”幅度和更强的“内卷”烈度,造成了更严重的“内卷”事故和更惨烈的“内卷”踩踏。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刚性纠治,制度藩篱与资源稀缺相互叠加增强,将有可能造成“内卷”的持续升级和恶化。较之资源稀缺问题,制度藩篱问题因为人为因素的存在、调节功能的失效,更容易造成青年的被剥夺感、不公平感,更容易诱发青年的失望心理、负面情绪,进而导致青年在激流勇进与急流勇退的非此即彼的“二选一”选择中以“躺平”来宣泄不满情绪,表达变革意见。制度藩篱与资源稀缺叠加作用下所形成的“内卷”对于“躺平”的作用机制在于,当分数、学历、工作等“投入”被定价低于所获得的或所预期的特定社会资源“回报”时,就有可能导致青年考虑降低“投入”甚至放弃“投入”。

  2.创新驱动的时代转型与人力资源的适配错位

  中国社会的“内卷”问题,固然有资源稀缺、制度藩篱方面的成因,更深层次的根源则在于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型及其阶段特征。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由要素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业体系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主的产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上升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人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旧经济发展模式的交迭过渡时期,创新发展模式与创新人才供给间的结构性矛盾骤然爆发,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所塑造的人难以快速完成思维转换、知识升级、能力提升,难以有效响应经济社会转型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一方面,创新产业中人力资源严重“不饱和”,科技“卡脖子”领域、科技“无人区”领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创新人才缺口;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中人力资源严重“超饱和”,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堆积与闲置。由此,在正在转型的中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创新产业中的“地广人稀”与传统产业中的“地少人多”这一极具对比度的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内卷”是“过度竞争”,不如说“内卷”是“低水平过度竞争”。更为关键的是,创新人才的不足制约了创新产业的发展,限制了中国迈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速度和水平,进而在社会层面上限制了以转型发展打破外部发展条件限定、实现质变跃升的进程和范围,在个体层面上减降了以转型发展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创造发展机会的层次和规模。处在中国经济转型阵痛期中的青年“躺平”,不单单是努力问题,还存在着能力问题,相当一部分青年是在素质能力无法跟上社会转型发展节奏、适配经济升级换挡要求的情况下,自我感到奋斗无力,无奈选择被动“躺平”。

  3.消费主义的悄然退潮与节俭传统的高调回归

  网络“躺平”现象,不单有青年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负面意蕴,也有青年重新构建生活理念、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对此,可从文化层面的消费主义与节俭传统的对垒中予以观照。消费主义是xx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是指“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把消费视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标唯一实现路径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消费主义兴起于战后经济快速复苏的西方社会,是资本为供过于求的工业生产“创造”消费者的产物,宣扬“欲望之无限的观念和欲望应该得到满足的意识”,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持续刺激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迅速发展成西方社会主导生活意义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深入,消费主义逐渐渗透进入中国社会,滋生了追求物欲满足和消费愉悦的扭曲消费观念,以及盲目追求名牌、档次、精致、奢侈的异化消费方式,侵蚀着人的精神世界,干扰着人的行为选择。

  在经历了xx多年的蔓延膨胀后,消费主义正在当代中国悄然退潮。一方面,随着以追求名牌、讲究档次为表征的“第三消费社会”达致顶峰,在过度购买、透支消费所带来的购物快感和消费愉悦与所造成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焦虑的此消彼长中,青年正逐渐认清消费主义的真相,消费主义正逐渐失去青年的市场,“断舍离”、无印良品、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新消费理念和新消费方式正在青年中逐渐兴起、形成风尚。另一方面,中国官方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力倡导,社会大众对“炫富”“奢靡”的众声挞伐,汇聚了反消费主义的刚性力量、舆论声浪,正在将消费主义捆上制度枷锁、逼进道义死角。消费主义的悄然退潮,在精神文化层面解除了“物欲”绑架,召唤着人本、素朴、简洁、节俭等传统价值的回归,引导和支持青年以积极“躺平”的姿态,重新思考人生意义,重新塑造生活理念,重新选择生活方式,超越“单向度的人”,退出毫无意义的“内卷”,想象和追求与以往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不是第二消费社会中的追求‘更大’,也不是第三消费社会中的‘更高级’‘更时尚’‘更高档’的这种上升指向、自我扩张的生活,而是主张环境友好型的、温和的、简约的生活方式”。

  四、网络“躺平”现象下的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社会“内卷”语境下,应对网络“躺平”现象,必须遵循A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既要致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更要致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多措并举大力培育青年奋斗精神。

  1.有效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着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

  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于一夜之间在一代人中被集体遗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网络“躺平”现象弥散衰丧气质,传导负面情绪,如若不闻不问任其发酵蔓延,势必干扰青年的情绪心理,消解青年的奋斗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对“躺平”的声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批评责备,“受挫就‘躺平’,算什么正义”“‘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
二是理解同情,xx.xx%的网民对将“躺平”挂在嘴上的青年持理解同情的态度;
三是正向引导,跳出“躺平”对错争论,关注青年境遇,剖析社会现实,提出对策建议。总体来看,在公众讨论、媒体介入、学界发声、政府引导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躺平”舆论在经历了前期的情绪化阶段之后,已逐步转入了当下的理性化阶段,需要有效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着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

  (1)积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中国社会。青年“躺平”之声起于社会“内卷”之弊。对于网络“躺平”现象,无论“怒其不争”式的批评抑或“哀其不幸”式的同情,其实并不具有太多意义,因为青年本就从未“躺平”。网络舆论引导关键在于立足社会现实,观照社会境况,用理论证明,用事实说话,引导青年既要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更要看到社会变革的努力,既要明了社会当下的现状、更要明了社会发展的趋向,在感知中国、体悟时代中坚守希望、奋发有为。

  (2)积极引导青年正确做出人生选择。网络“躺平”现象的正面效应在于启发了青年对人生意义、人生选择的重新思考,这场自下而上的青年大讨论具有堪比“潘晓来信”的精神启蒙意义。“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网络舆论引导应当敏锐抓住这一契机,引导青年不为物欲所扰,不被功利所惑,鼓励青年升华精神境界,厚植家国情怀,支持青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3)积极引导青年正确理解中外“躺平”。眼下,一种网络论调倾向于将“躺平”与日本的“低欲望社会”、英国的“尼特族”、美国的“归巢族”等相提并论,认为“躺平”是世界性青年亚文化的国内传导。此种论调极易造成混淆,需要及时廓清。中外“躺平”尽管在表象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本质上则是截然不同。“低欲望社会”根源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陷入“失落的20年”,“尼特族”“归巢族”根源于欧美国家的长期经济低迷,中国在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躺平”现象,显然与之性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讲清中外“躺平”的本质区别,对于平和青年心态、引导社会舆论以及开好治愈“躺平”的“中药方子”具有前提意义。

  2.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改善青年发展条件

  治理社会“内卷”,破解青年“躺平”,关键靠改革、根本靠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先容易后困难、先表层后深层、先外围后核心的策略,稳步推进各个领域重大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推动农村的“去内卷化”,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推动治理体系的“去内卷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领域的“去内卷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中国经济xx多年的快速增长,有效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许多领域都触及深层次问题和难点问题,比如经济领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民生领域的教育、医疗、就业、房价问题,城乡领域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一体化问题等,这些问题恰恰正是网络“内卷”“躺平”舆论的核心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发展模式局限,推动相关领域的“去内卷化”。

  (1)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治理社会“内卷”关键在于以改革破除制度藩篱。近些年来,中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针对社会关注青年关切的住房、教育、就业、民生等领域突出问题,坚持“房住不炒”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破除“五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市场监管根治行业垄断,推行“双减”减轻学生负担,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去内卷化”。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核心是要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变革,用好制度“指挥棒”,立起制度“风向标”,破除制度藩篱,平抑资源稀缺,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2)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治理社会“内卷”根本在于以发展突破增长边界。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迈进。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是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开拓发展新空间,释放发展新活力,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从“内卷”向“外舒”演变。

  3.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高青年创新素质

  治理社会“内卷”,破解青年“躺平”,推动社会改革发展是关键和根本,提高青年创新素质是基础和前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而人才供给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当前,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才成为第一资源,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人才结构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要求不尽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0—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复合增长率差值平均达到xx.x%,高端研发人才、新经济领军人才、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等创新人才严重匮乏,成为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主要瓶颈。抢占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突破增长边界,拓展发展空间,要求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创新人才,以青年创新人才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吸纳更多青年创新人才,激发社会“去内卷化”的内生动力,形成社会“去内卷化”的良性循环。

  (1)着力推进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深化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健全学科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专业教学标准随职业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加快培养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切实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难题,切实解决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难题。

  (2)着力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更新学习理念、创设学习氛围,促进“人人皆学”,创新内容形式、丰富资源供给,实现“处处能学”,应用信息技术、打造学习平台,保障“时时可学”,推动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引导支持青年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克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提升存量人力资源能级,激活存量人力资源潜力。

  (3)着力深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树立创新人才评价正确导向,扭转“唯名校”“唯学历”“唯论文”“唯帽子”的错误导向,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英雄不问出身”“创新不论身份”的制度环境,最大程度激发青年创新创造潜能,努力形成“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五、结语

  显著区别于一般的网络热词流行,网络“躺平”现象与社会“内卷”现实相伴而生,与青年成长发展紧密关联,与经济社会大局深度依存,呈现“小话题反映大主题”“小叙事映照大时代”的鲜明特征。这决定了网络“躺平”现象不会很快淡出网络,仍将存续较长时间,其发展走向仍有待跟踪观察,其理论研究仍有待持续深化,其治理效果仍有待评估改进。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治理社会“内卷”,破解青年“躺平”,根本是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下,引导青年把奋斗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增强心怀“国之大者”、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志气,增强越是艰险越向前、用臂膀扛起如山责任的骨气,增强实现人生出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不懈奋斗。

青年“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与应对之策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期,各行各业发展受限,竞争却日趋激烈,于是“躺平”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用来逃避社会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呈现出扩散效应。因此,要及时关注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在深入分析青年“躺平”现象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反映出的现实社会问题。全面而系统地透析“躺平”现象的样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之策,有利于青年群体涵养艰苦奋斗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走出“躺平”,成为新时代的奋斗青年。

  一、“躺平”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躺平”的概念与内涵,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学、功能学和语言学等视角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躺平”与相似概念进行了比较。

  1.“躺平”概念的多视角解读。从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学视角来看,“躺平”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不仅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而且会使青年丧失进取之心。如果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被“躺平”思想占据,那么,青年在现实行为当中则会表现出低欲望的姿态,对大多数事情缺少兴趣与热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缺乏信心与斗志。无论别人做何事或者自身面对何种状况,“躺平”青年都是一种“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态,都是一副无欲无求、波澜不惊的样子。

  从功能学视角来看,“躺平”并非一无是处。面对严重“内卷”和阶层逐渐趋于稳定的社会,“躺平”不失为一种调节之道。在社会前进的快车上,短暂的驻足不仅能低头审视自己,还能更好地明晰自己前进的方向。表面上“躺平”意味着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实际上“躺平”是一种自我建构的“泄压阀”。在“泄压阀”之下,高强度工作的身体可以得到适当调整,麻木的灵魂也能得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营养输送”,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适,一些“躺平”的青年又能重回正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躺平”主要有两种类型:“无奈式躺平”和“回归式躺平”。所谓“无奈式躺平”,是指付出与回报失衡,心有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于是选择“躺平”,这种“躺平”是奋斗无获之后的被动选择。与“无奈式躺平”不同,“回归式躺平”是一种主动行为。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主动回归现实,放弃高欲望,正是“回归式躺平”的真实写照。

  2.“躺平”与相似概念的比较。放眼世界,在美国学者梭罗的极简主义和日本的“第四消费主义”中都能看到“躺平”的影子。从表面上看,极简主义是对物质的不追求,而实质上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是为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是为生命留有更多余地,因而是丰盈的。然而,当代大多数“躺平”青年因选择“躺平”而留出的空闲,更多的是懒惰本性支配的结果,具有消耗性,是空虚的。相比较梭罗的个人观点,日本的“第四消费主义”则是整个时代的症候。对抗高消费主义的“第四消费主义”者不再追求品牌消费,更加注重“无印良品”,这与“躺平”青年的消费观若合符节。无论是极简主义还是“第四消费主义”,二者都不再崇尚奢侈的消费理念,更注重简约化、精神化的消费观,回归内心“物朴”的满足感及其平和心态。

  二、青年“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

  “躺平”现象自出现以来,便迅速蔓延到我国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当前,学术界对于“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研究主要是从思想、行为、工作、婚育和消费等方面来展开的,具体如下。

  1.价值取向偏离导致现实行为懒散。青年肩负着推动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责任,要时刻保持奋斗激情,而“躺平”思想的出现,极大地消解了青年群体的精神动力,同时也冲击了国家在青年主流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奋斗观,使“躺平”青年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中都有一种萎靡不振、责任感缺乏的懈怠状态。在思想上,“躺平”青年价值取向存在偏离,不求上进,对任何事物都缺乏激情和奋斗精神;
在现实行为当中,“躺平”青年则体现为不断向下突破维持生存的底线和追求最低限度的自由。对“躺平”青年而言,“奋斗”一词变得陌生且遥远,取而代之的是安于现状、行为懒散,这不仅不利于个人发展,而且也成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阻碍。

  2.奋斗精神缺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针对工作当中的“躺平”现象,青年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稳定工作的群体,另一类是自由职业群体。在学者们看来,事业单位里面的编制人员是比较容易滋生“躺平”现象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干部群体。稳定的收入和安逸的工作环境使他们不用担心失业,久而久之便慢慢滑向“躺平”主义的队伍中。这类群体作为国家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应当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体恤民情、改善民生、造福一方百姓,但却因为升职无望,出现“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思想,进而在工作中表现出遇事能推就推、行动率和执行率直线下降的消极一面。个人选择如果变成集体狂欢,便会助长不正之风。干部群体轻易“躺平”,这既不利于培养工作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不利于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区别于拥有稳定工作群体的“躺平”现象,自由职业群体的“躺平”现象则更加泛滥和严重。刚进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往往缺乏实践能力,再加上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束手无策,自信心严重受挫,在人生规划上也没有清晰的认知,于是在未来的迷茫与现实的无奈的双重影响下,“躺平”青年的焦虑感开始产生,并逐渐放大。这种焦虑感在工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诸如不计薪资、不关注工作发展前景,更不会关注自己的价值和抱负能否得到实现,因为工作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只是“最低需求层级的糊口保障”。相比较高质量的工作要求和未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倾向于清闲、低水平和非脑力型的工种,这样的工作既能满足青年“躺平”群体的生活保障,又没有过多的压力。

  3.消极处世思想导致婚育观念弱化。作为“躺平”青年,他们不工作、不交流、不消费,不想像机器一样只知赚钱,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他们主动退出现有的社会机制,保持低欲望生活的状态。对于他们而言,赚取生活最低物质消费收入即可,对结婚和生育毫无兴趣,他们只为自己而活。这从侧面反映出外部压力是致使青年产生失望情绪和颓废感,进而影响其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对此,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完善并落实生育配套措施,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培育“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给孩子一个伴”的生育文化,全面推进和完善弹性工作和灵活假期制度,发展多种路径;
也要不断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减轻年轻人的养老负担,要发挥家庭、社区和机构各自优势,促进各种养老服务方式相融合,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

  4.物质追求不高导致消费欲望降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面临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急剧变迁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得新型消费的发展正当其时。在提倡全民消费的时代,消费的形式和种类日益增多。激烈的商业竞争行为和复杂的消费方式削减了消费者的热情,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躺平”如果进入了消费领域,会极度降低社会整体的消费欲望,既不利于扩大内需,也不利于“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由此带来的后果可能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矛盾与冲突日趋激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化”对人的精神世界及其价值导向的“异化”会助推“消费至上”的观念,“我消费故我在”成为主导生活意义的意识形态。而“躺平”青年不刻意追求消费主义塑造的“身份话语”,并对经济基础较弱的边缘青年的伪消费主义感到不解。在消费主义面前,“躺平”青年通过“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抵抗消费主义的裹挟,为自己寻得“复归返自然”的一方净土。随着社会消费欲望和功利主义扩大,“躺平”主义能够洞悉消费逻辑,既不高攀具有奢侈消费的高消费能力者,也不会因为消费能力不足而失落,抱着一种“你实现你的主义、我享受我的安逸”的心态。这与“躺平”青年所倡导的诸如“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等最低生存标准理念相契合。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躺平”正逐渐占据消费者更多的话语空间,这是“躺平”思想向消费市场逐渐蔓延的信号。

  三、青年“躺平”现象的应对之策

  面对“躺平”思想对社会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侵袭,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要相互配合,坚决打好思想防腐的阻击战和攻坚仗。

  1.完善法治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表现出国家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又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解决青年“躺平”现象,需要国家通过法治和公平的手段才能解决。“躺平”看似是青年的个人价值选择,实际上暗含着对社会公平的呼唤。有人选择“躺平”是因为能够躺赢,有人逃离“内卷”是因为社会竞争不公平。青年一代从不缺乏梦想,也不会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他们从不畏惧竞争和挫折,更不想甘于平庸,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构建并完善新型的劳动制度,保证劳资关系透明化,实现劳动付出与价值创造的对等化,在社会上充分肯定并尊重劳动者,在法律上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青年群体实现从“躺平”到奋进的心态转变。

  2.注重民生福祉,弘扬奋斗精神。“躺平”现象无处不在,只是有些表现得比较明显,有些则较为隐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躺平”现象听之任之。“躺平”在任何时期都不会成为主流,但作为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时刻在提醒社会要更加注重社会成员福利,避免因为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固化导致社会活力缺失,要尽可能给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开拓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要坚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理念,积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年轻人寻找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渠道和路径,完善青年工作保障机制,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以“钉钉子精神”帮助人民更快地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把握青年思想动态,加强青年舆论导向,有效控制并扭转青年群体因“躺平”而出现的愤世嫉俗、消极避世的蔓延趋势。要加强学校与社会联动,通过社交媒体大力弘扬青年主流文化,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奏响奋斗主旋律。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社会应该扎实落实关于规范网络媒介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躺平”思想对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消解,培育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当代青年文化。

  3.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实践本领。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符合社会主流的意识才是促进个人成长的动力。从价值观层面来说。首先,青年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主动担负时代责任。青年群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躺平”主义在以奋斗为主旋律的新时代必然不可取。要引导“躺平”青年奋斗,就必须引导“躺平”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劳动实践观。人生道路难免有许多挫折,但只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向上、勤奋做事、踏实做人,就能从劳动中获得愉悦感,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其次,青年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回首过去,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局和生死存亡的考验时,青年群体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青年担当。立足当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青年要继续传习包含着明确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的红色基因。用百年DS形成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勇于扛起时代大旗,推动青年接好历史的交接棒,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次,要引导青年正确辩证地看待“躺平”。“躺平”思想是青年时期心理特征与社会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年时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挫折、压力等问题,我们都应该理性看待。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青年群体要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生活,才能促进自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从实践层面来说,“躺平”青年从“躺平”到“躺起来”到“站起来”再到“强起来”,强本领是重要的能力保障。只有努力提升知识文化素养,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才能为增长本领注入更多的青春能量。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强素质,外强能力。要坚持矢志于奋斗,在艰难环境中强化本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兼具行动力与执行力,才能促使青年从站起来到强起来。A总书记也寄语青年,要做有才干的实干家。这就需要青年脚踏实地地去奋斗,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内卷与躺平”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

  一、“内卷与躺平”对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冲击

  A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0xx年,一个本属于学术研究范畴的“内卷”概念,却意外走红网络,成为时下中国青年争相追捧的社交话语。“内卷化”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首创,用以描述社会文化发展迟缓现象的理论术语,后经华人社会学家xxx的阐释运用,成为解释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有增长、无发展”的一种共识。其后,由于超强的解释力,“内卷化”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成为被“基层政权、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所普遍接纳的学术概念。据考察,最早引起青年关注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内卷照片:骑着自行车看书,骑着自行车写论文,床铺上堆满书籍,等等。经过网络社交媒体的发酵,伴随几张照片的“内卷”评价纷至沓来。“清华卷王、好卷、太卷、卷死了”等诸如此类的网络评价,成为中国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用语。20xx年xx月x日,“内卷”更是入选了《xxx》20xx年度十大流行语。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20xx年,青年群体的“内卷”评价尚未停息,一波“躺平”风潮又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支持者认为“躺平即正义”,在内卷化时代,年轻人“躺平”有着充分合理的理由,“躺平”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年轻人应对“内卷化”状态的自我选择,有助于年轻人缓解现实压力,维持年轻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和谐;
反对者认为“躺平即有罪”,年轻人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躺平”不仅无助于现实压力的缓解,反而会助长不思进取和好逸恶劳的工作学习状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年轻人应当保持奋斗的人生底色。有学者还区分了“无奈式躺平”与“回归式躺平”两种类型,并且深入考察了“躺平”的形成机制,认定其双面性社会后果,因而无须对其负面效应夸大其词。但是,当前的社会舆论对“躺平哲学”予以严厉深刻的批判,而且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青年以“躺平”“躺平一族”自居,呈现出“工作的糊口意义、需求最低化、迷茫与颓废、回到老家”的行为选择特征。换言之,“内卷与躺平”越来越显著的成为部分青年的社交话语与生存哲学,一定程度消解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

  如果说“内卷”是青年对其所身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的一种主观判断,那么“躺平”则是基于“内卷”这一主观判断后的一种主观行为选择。“内卷与躺平”表面上看是一种无欲无求的“佛系文化”,其实质却是年轻人在“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婚姻”等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与被动回应,由此而衍生出的“遁世心态、悲观主义、不婚主义、不育主义”等消极社会文化现象。于个体而言,可能仅仅是人生发展的消沉与萎靡。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一思潮一旦在青年群体中蔓延开来,则可能造成国家与社会发展层面的停滞与萎缩,由此引发“青年危机、人口危机、生育危机”等诸多社会问题。以“内卷与躺平”为特征的中国青年精神状态,不仅阻碍了当事青年群体的人生发展,而且更加阻碍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中国青年不仅要自觉抵制“内卷与躺平”的人生哲学,同时更要自信树立起中国青年奋斗精神。

  A总书记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及其人生发展,在多个场合多次论述中国青年发展。A总书记认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A总书记关于中国青年发展的相关论述,既为回击“内卷与躺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为中国青年人生奋斗提供了人生指南,同时更加丰富发展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内涵。

  二、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基础

  A总书记关于中国青年发展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谁的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命题,同时也总结概括了在世界局势风云突变和国内发展最新讲话系列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的历史发展、现实定位、时代责任、发展前途等方面的理论命题,进而明确指出了中国青年“为什么奋斗、为谁而奋斗、怎样奋斗”等一系列具体的人生命题。

  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引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经过19xx年五四运动的思想洗礼,逐渐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所接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引领,直接表现为领导中国青年展开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使中国青年自觉自信地学习、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永久奋斗”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才能从西欧经过苏联传入中国,在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奋斗者的努力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进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中国青年的政治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中国青年的学术奋斗,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推进更加需要亿万中国青年的人生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永久奋斗”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社会实践”及其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诉求,迫切要求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而中国青年则是“马克思主义最热情的接受者、最积极的宣传者和最坚定的实践者”。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

  “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永久奋斗”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鲜明特征,更是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特质。马克思本人终其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饱受病痛折磨的环境中,他本人正是依靠不屈不挠的永久奋斗精神,才能完成洋洋洒洒数以千万字的理论著作,构建了气势恢宏且大气磅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者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革命奋斗精神,同时更加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学术奋斗精神,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换言之,马克思本人的永久奋斗精神直接投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成为鼓舞激励马克思主义者永久奋斗的精神动力。随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中国早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是凭借永久奋斗精神,吸收、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不仅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奋斗精神,同时更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引领下为中国革命而永久奋斗。

  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召唤中国青年“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鼓励中国青年“不懈奋斗”。当时的xx多位青年知识分子在奋斗精神的引领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尔后,奋斗精神引领下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成为中国青年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召唤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之而奋斗,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青年奋斗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近代中国一百多个政党中脱颖而出,凭借的就是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及其对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现实引领。历史不容许中国共产党放弃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更是召唤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投身于“不懈奋斗”的伟大事业。从最初xx多位青年知识分子组建的党,到现如今xxxx多万党员的全球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DS就是一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懈奋斗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为革命而奋斗、为建设而奋斗、为改革而奋斗,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底色,也由此成为其召唤中国青年“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历史证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信仰和豪情加入了党组织,并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一个“谋”字,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及其不懈奋斗的精神品格。具体而言,近代中国的历史环境、历史任务、历史使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永葆不懈奋斗的精神品格。面对四分五裂的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承担着带领中国青年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不论是近代的历史环境,还是当时的历史任务,抑或最高的历史使命,均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将召唤中国青年“不懈奋斗”。其间,不论是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中国青年以“不懈奋斗”的精神品格为之努力。新时代中国青年更是响应“不懈奋斗”的精神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责任要求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以其xx岁的高龄振臂一呼,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此后,不论是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南方谈话,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驾护航之作。邓小平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国青年树立了“接续奋斗”的光辉典范。尽管邓小平在xx岁的高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但是他本人却极力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要求做好各项青年工作。换言之,青年工作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之义,而鼓励号召中国青年为之“接续奋斗”,更是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A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责任要求中国青年为之“接续奋斗”,而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的宝贵精神品格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A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对中国青年提出更高要求和更高期待,同时也更为迫切地呼唤中国青年为之“接续奋斗”。A总书记给在校学生、部队官兵、青年志愿服务团队、行业青年群体及青年活动、留学生与国外青年的xx封回信中,有xx封信讲到了奋斗,而“奋斗”一词更是出现了xx次。A总书记在给青年朋友回信时,总是鼓励他们书写奋斗的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要求中国青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将之视为人生发展的第一位要求。A总书记在外出调研时,总是不忘与青年朋友座谈,充分肯定当代中国青年在疫情防控、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的成绩,认为他们“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赞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三、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聚焦“奋斗”这一青年主题,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永久奋斗、不懈奋斗、接续奋斗,孕育形成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受孕于近代xxx多年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实践,是中国青年运动历史使命与现实任务的理论总结与精神升华,是五四运动以来100多年中国青年运动的总体特征,更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现实形态,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1.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一代又一代青年挺身而出,为挽救民族危亡抛家舍业、奔走呼号。19xx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率先树起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将个人命运前途与民族复兴大业相结合,展开民族救亡运动。随后,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扛起了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投身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复兴大业,有的国内革命,有的海外求学,有的思想启蒙,有的实业救国。但不论是哪个行业、哪个领域,近代以来的中国青年始终秉承救亡图存的民族宏愿,积极奔走。19xx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青年新的人生追求。在此感召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代代中国青年矢志不渝地坚守初心与使命,给中华民族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中国青年奋斗的榜样与标杆。

  2.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青年工作,始终强调关心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团结青年,将青年工作视为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革命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有相当一批青年在不具备入党的条件下依然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成就;
19xx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青年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项成就;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青年奋战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的第一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正是由于中国青年的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青年才能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第一线。

  3.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

  18xx年鸦片战争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试图挽救沉沦的旧中国。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以及历史局限,这些运动先后都以失败而告终。19xx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革命杂志《新青年》,发表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文章,吸引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先进青年的关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准备。19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展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艰难万险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引领青年”,鼓励中国青年将个人的青春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因此,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感召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得以超越时代局限而理论升华。

  A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xxx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xxx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xxxx年”。由此,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特征可以表述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这一实践特征蕴含着三对关系,即青年与国家、青年与政党、青年与社会。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坚持青年与国家的统一性,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青年奋斗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彰显中国青年奋斗精神;
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坚持青年与政党的一致性,即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青年奋斗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现中国青年奋斗精神;
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坚持青年与社会的有机性,即以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依托,将青年奋斗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在追寻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升华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可以说,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不是中国青年个体奋斗精神的简单结合与拼凑,而是基于“青年-国家-政党-社会”四者结构关系的有机锤炼,是xxx多年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内嵌于中国青年的灵魂深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佛系”“丧”的青年亚文化,还是“内卷与躺平”的非主流思潮,其核心要义均与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相违背,均不符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为实践特征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不仅要对“内卷与躺平”予以回应,而且更要以此为契机自觉树立起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以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姿态自信回击“内卷与躺平”。“内卷与躺平”不仅削弱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实践层面更应当成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批判对象。本质上看,“内卷与躺平”不是“不奋斗、少奋斗”,而是“个人奋斗”之后“求而不得”的现实感叹与无奈,指向的是个体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对中国青年的腐蚀,以及其对中国青年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价值精神的消解。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重塑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价值观,将青春奋斗融入民族复兴、党的领导、社会发展的实践层面,培育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

  四、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路径培育

  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理应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的时代主旋律。然而在“内卷与躺平”的冲击下,少数青年不仅无法树立起新时代青年奋斗者的角色姿态,反而还为“内卷与躺平”所蛊惑,成为“内卷与躺平”的推崇者、鼓吹者、践行者。究其根本,既有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根源,也有现实发展中青年群体主观内在的文化心理原因,更与当前青年工作实际状况存在一定关联。本文以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路径培育为着力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以基层党组织为载体树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青年工作与青年政策的决策者、贯彻者、实施者。其一,组织青年党员学习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通过学习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初心使命、成长历程、主要事迹、人生信条,弘扬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光辉精神,使广大青年党员认识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使命及其时代价值。其二,构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人物谱系。系统梳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历史传统,以“中国青年”为主题建构“青年奋斗者”的人物谱系,丰富发展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内涵,使广大青年党员认识到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历史渊源,进而在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人物谱系中传递时代接力棒。其三,发挥青年党员奋斗精神的先锋模范作用。将青年党员的奋斗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将实际工作作为衡量青年党员是否具有奋斗精神的重要标准。因此,选取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构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人物谱系,发挥青年党员奋斗精神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首要途径。

  2.以共青团为纽带培养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奋斗观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团组织,担负着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职责功能。其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奋斗精神。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在青年时代的奋斗事迹,以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形象教育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其二,总结提炼马克思主义奋斗观。在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奋斗事迹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实际,总结概括提炼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其三,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融入“青马工程”。将马克思主义奋斗观融入“青马工程”,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中凸显马克思主义奋斗观,进而孕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因此,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奋斗精神,总结概括提炼马克思主义奋斗观,将其融入共青团的“青马工程”,成为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重要途径。

  3.以“学校-单位-社区”为渠道回应中国青年奋斗者的现实利益诉求

  当代中国青年是一个涵盖面极其广泛的群体,既有青年大学生,也有青年农民工,更有青年公务员、青年工人、青年教师等多样化群体。其一,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厚的理论,回应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克服“内卷与躺平”的心态、认知、角色,彰显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其二,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注入机关、事业、企业的单位D建工作。在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D建工作中,突出“青年工作”,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融入D建工作中去,培育积极向上的青年奋斗文化。其三,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调动青年力量,使他们参与到社区治理全过程,积极回应社区治理的青年诉求,在社区治理中孕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弘扬积极向上的青年奋斗文化。因此,基于“学校-单位-社区”的路径培育,不仅有助于学校教育、单位发展、社区治理,同时也有助于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

  4.以网络主阵地为媒介弘扬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奋斗正能量

  当今世界是一个网络世界,当今青年也是网络青年。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年接收的信息极其庞杂多元。其一,打造网络世界中的青年奋斗者形象。当今中国已经产生了一批以网络为业、以网络为生的互联网青年,其中相当一批是依靠个人能力与技术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有志青年。与其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不如以网络为支点,深入挖掘网络青年的奋斗故事,打造网络世界中的奋斗者形象。其二,青年奋斗者的线上化嫁接。将现实生活中的青年奋斗者进行线上化嫁接,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动漫化的技术手段,将其转移到线上网络,进而抵消网络世界中的“内卷与躺平”思潮,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最大化发挥网络的技术功能与手段。其三,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积极构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机制,做实线下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宣讲教育,做好线上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宣传推广,通过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管齐下,共同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因此,打造网络世界中的青年奋斗者形象,将青年奋斗者进行线上化嫁接,实现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是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途径之一。

  当代中国青年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之中,有些身处知识学习的校园环境,有些已经成为行业的中坚骨干,还有些因为各种原因尚处于人生的迷茫困顿之中,时不时发出“内卷与躺平”的呐喊。但是,不论身处何种行业何种领域,以“奋斗”为底色的青春都应当成为中国青年的人生发展追求。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紧要的历史关头,中国青年理应在这一历史时刻激流勇进,将人生奋斗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彰显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所谓的“内卷与躺平”,仅仅是一种非主流、边缘性的青年亚文化,替代威胁不了占据主流核心位置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内卷与躺平”冲击下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不仅不会有丝毫的萎靡与退缩,反而会在中国青年的奋斗实践中得到新的理论升华,并以“青年奋斗者”的角色与姿态傲立于世人面前,增强了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五、结语

  A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第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是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志气。中国青年奋斗者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将民族复兴大业视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展现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志气。第二,“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青年奋斗者的骨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核心,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担负着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使命,而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青年运动一以贯之的实践特征,更是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骨气所在。第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底气。中国青年奋斗者不徇私利,始终牢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历史使命,将个人的青春奋斗融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在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人生奋斗中彰显了中国青年最为雄厚的底气。

  A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毛泽东同志19xx年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这是全国除开顽固分子以外,一切的人都承认的。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不仅增强了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而且还进一步培育了中国青年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使之与“中国人”这一特定身份认同相契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展现中国青年的时代风貌。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不仅是百年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实践淬炼,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的时代召唤,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在中国青年运动中的文化投射与集中体现。当代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当代中国人也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当代中国青年更是前所未有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因此,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青年发展的最大价值共识和最高精神目标!

推荐访问:(3篇)关于“内卷与躺平”主题调研材料报告汇编 汇编 调研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