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15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12-07 08:52:02 来源:网友投稿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金砖四国”之一)一、辽阔的疆域1、位置优越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⑶纬度位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1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15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1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金砖四国”之一)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优越

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⑷位置优点

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 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它 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2、国土辽阔

⑴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⑵领土四至: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x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在线(53°N)。

⑶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

⑷陆上邻国:陆上邻国(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⑸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⑹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⑺半岛、岛屿:主要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主要岛屿—台湾岛(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

3、34个省级行政(P7中的图1、7)

⑴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⑵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⑶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新课 标第 一网

⑷特殊的省级行政区。 ①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的是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是海南省。

②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是云南省。

③面积的是x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大陆海岸线最长的是广东省。沿海岛屿最多的是浙江省。全部处于热带的是海南省。同时濒临黄、渤海的是辽宁省、山东省。

④邻国最多的是x疆维吾尔自治区。邻省最多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⑤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⑴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2005年1月6日,为中国13亿人口日。⑵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⑶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2、人口东多西少

⑴人口密度: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⑵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多西少。

⑶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密度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x藏自治区。23个省中,人口密度的是江苏省。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56个民族

⑴人口数最多的是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⑵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⑶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⑷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民族的分布

⑴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⑵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x疆的吐鲁番。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

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一个一熟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x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地 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多荒漠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39中的图2.21)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⑴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⑵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⑶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三、河流和湖泊 1、众多的河湖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流域名称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境外称萨尔温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我国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深处:塔里木河

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长江与黄河(P48中的图2.32、P53中的图2.36)

长 江 黄 河

长度 6300千米 5500千米

发源地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特点 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宜昌、湖口 河口、孟津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 湟水、汾河、渭河

开发 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水电站:三峡、葛洲坝。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忧患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

4、主要的湖泊

我国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3月22-28日 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

⑵时空分布不均。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⑸历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 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京广线

4、焦柳线

5、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 6、京包——包兰线

7、陇海——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 “三横五纵” (P91中的图4.6)

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项目 所在省(区) 交汇的铁路

北京 北京 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京包

成都 四川 宝成、成昆

徐州 江苏 京沪、陇海

株洲 湖南 京广、浙赣、湘黔

兰州 甘肃 包兰、兰新、陇海、兰青

杭州 浙江 沪杭、浙赣

郑州 河南 陇海、京广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4、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x疆牧区、青海牧区、x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北方地区 旱地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 水田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

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 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⑸我国三大产棉区:x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⑴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⑵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⑶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⑷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⑴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对策: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④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⑶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⑷ 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别及原因。

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②“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三、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主导产业

1、工业与我们

⑴概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⑵分类:

重工业 以生产生产数据为主的工业 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

轻工业 以生产生活数据为主的工业 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2、工业的空间分布(3沿)

⑴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⑷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京津唐地区 沪宁杭地区 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 大连、沈阳、鞍山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特色 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⑵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⑶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

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发展方向差导:沿海——科技园区型;沿边——贸易导向型;内陆——国防军工型。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2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1.1 辽阔的疆域

1、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陆地大国: ①国土辽阔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多(15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相望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E);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曾母暗沙(4°N);

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处(53° N)。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多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5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2、34个省级行政

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

§1.2 众多的人口

1、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目前人口数为13亿多。

2、中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3、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东南多西北少)。疏密不均划分线: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4、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3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55个)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3、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等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 中国的地势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特别是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多灾害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

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我国气温最冷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最热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降水最多地方: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2.3河流和湖泊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呈“V、W”字形,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荆江。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径流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注意:黄河的忧患如何治理请看笔记。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人们从自然界获得并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到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2、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属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地)等。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3 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问题):⑴水资源短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⑵时空分布不均(①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解决办法有“兴建水库”)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即东南多,西北少(解决办法有“跨流域调水等工程”))

2、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关。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3、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①兴建水库②跨流域调③节约用水④保护水资源⑤处理并防止水污染⑥植树造林等。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4.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2、交通运输发展变化: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点: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4、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5、交通运输枢纽:指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

类型:单一型和综合型。

6、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

(1)客运:要考虑人所拥有的经济情况、时间长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发点与目的地间的距离及各运输方式的价格、速度快慢。

(2)货运:要考虑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总之,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利用运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划分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

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2、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差异很大。原因: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

3、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很明显。

①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②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③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4、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

5、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东中西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差别及原因: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不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⑵而“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4.3 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工业生产: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业生产特点:阶段性、关联性、计划性。

3、工业“主导”: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农业、建筑、科研、军事等部门提供了许多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我国工业分布趋势:沿河、沿江、沿海。其中,沿海地区——工业最发达:4个基地、5个特区、14个开放。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比较:

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工业分布:能源供应不足与浪费并存,必须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

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0%以上。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在我国能与生产和消费总量中仅次于煤炭。水力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

6、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涵义: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

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起步晚,发展迅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差导:

沿海——科技园区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高层次知识人才集聚,形成了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贸易导向型: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

内陆——国防军工型: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3

20_春季学期我所担任的是七年级两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分析,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人承担七年一班和七年二班的地理教学任务,该年级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了解了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技能。但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较差和学习兴趣不足,这样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首先,我把在上一学年教育教学得失进行一个回顾、归纳,找出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缺憾,避免老问题再次出现;把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发扬,形成具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对学生入学的成绩进行分析,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及间接了解,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为本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好了脉,明确了本期的教育教学重点。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离不开夜以继日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所以,我经常为了备好一堂课,不厌其烦的问同事,尤其向那些在地理教学中积累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到网络上查找各种媒体等,为上好一堂课竭尽所能,付出了许多的精力,编制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地理自学导学案,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精讲精练抓提高。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避免了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在本学期的内容讲解中,我重点交给学生们如何总结归纳教材内容,把比较烦杂的内容梳理清楚,从四个方面了解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最后又回到各个国家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本章内容条理究非常清楚,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四十人左右,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业是与他们最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我都不吝笔墨,用鲜红的话语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台阶。我给了他们更多鼓励的话,也谈到了我得期许,希望他们在期末的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安慰。

(四)地图训练抓能力。学生地理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高低。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三、深入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1、积极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本学期根据总课题,制定出了《地理课堂如何导学》的子课题,制定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地理教学流程》,在课堂上有模可循,灵活运用。

2、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我大胆尝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转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中。最后做到黑板教学与课件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优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认真反思

上完一堂课后,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记录到反思集上。如我在教《澳大利亚》一课时我把从网络上搜来的歌谣原封不动地教给了学生,一堂课下来后,我认为如果把“地广人稀好牧羊”改为“地广人稀牧场大”后,它就成了下句“农牧生产机械化”的答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4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金砖四国”之一)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优越

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⑷位置优点

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 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它 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2、国土辽阔

⑴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⑵领土四至: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x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在线(53°N)。

⑶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

⑷陆上邻国:陆上邻国(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⑸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⑹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⑺半岛、岛屿:主要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主要岛屿—台湾岛(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

3、34个省级行政(P7中的图1、7)

⑴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⑵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⑶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新课 标第 一网

⑷特殊的省级行政区。 ①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的是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是海南省。

②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是云南省。

③面积的是x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大陆海岸线最长的是广东省。沿海岛屿最多的是浙江省。全部处于热带的是海南省。同时濒临黄、渤海的是辽宁省、山东省。

④邻国最多的是x疆维吾尔自治区。邻省最多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⑤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⑴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2005年1月6日,为中国13亿人口日。⑵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⑶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2、人口东多西少

⑴人口密度: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⑵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多西少。

⑶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密度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x藏自治区。23个省中,人口密度的是江苏省。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56个民族

⑴人口数最多的是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⑵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⑶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⑷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民族的分布

⑴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⑵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x疆的吐鲁番。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

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一个一熟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x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地 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多荒漠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39中的图2.21)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⑴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⑵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⑶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三、河流和湖泊 1、众多的河湖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流域名称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境外称萨尔温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我国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深处:塔里木河

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长江与黄河(P48中的图2.32、P53中的图2.36)

长 江 黄 河

长度 6300千米 5500千米

发源地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特点 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宜昌、湖口 河口、孟津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 湟水、汾河、渭河

开发 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水电站:三峡、葛洲坝。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忧患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

4、主要的湖泊

我国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3月22-28日 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

⑵时空分布不均。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⑸历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 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京广线

4、焦柳线

5、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 6、京包——包兰线

7、陇海——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 “三横五纵” (P91中的图4.6)

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项目 所在省(区) 交汇的铁路

北京 北京 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京包

成都 四川 宝成、成昆

徐州 江苏 京沪、陇海

株洲 湖南 京广、浙赣、湘黔

兰州 甘肃 包兰、兰新、陇海、兰青

杭州 浙江 沪杭、浙赣

郑州 河南 陇海、京广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4、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x疆牧区、青海牧区、x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北方地区 旱地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 水田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

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 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⑸我国三大产棉区:x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⑴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⑵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⑶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⑷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⑴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对策: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④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⑶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⑷ 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别及原因。

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②“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三、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主导产业

1、工业与我们

⑴概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⑵分类:

重工业 以生产生产数据为主的工业 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

轻工业 以生产生活数据为主的工业 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2、工业的空间分布(3沿)

⑴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⑷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京津唐地区 沪宁杭地区 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 大连、沈阳、鞍山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特色 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⑵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⑶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

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发展方向差导:沿海——科技园区型;沿边——贸易导向型;内陆——国防军工型。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5

本次考试虽然难道较低,但是整体还是考得不好,从考试成绩可以发现,班级的及格率不高,优秀率低,班级平均成绩也不太理想啊,跟期望中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存在问题:

每一块试题中,一些平时上课认真的学生差不多都能拿到高分甚至满分,如选择题20道,还有第24,25题能拿满分也有许多,比较可惜的是在一些小题没有仔细看题。

一、基础不扎实,掌握知道不牢固,主意集中体现在选择题方面如:1、5、6、10、16、17还有综合题21四张图,22黄河的发源地和流入海洋错误情况也较明显。

二、考试态度问题不严谨,许多同学没有认真对待考试,从其做题试卷表面就能体现出来,字迹了草随便,做题答非所问,乱七八糟。思想品行差。

三、做题不仔细认真,粗枝大叶如:6、10选出错误的答案;21题让你写出序号;22题(2)标出河口孟津等

四、应变能力差,思维扩展力不足。如选择题1—4题,关于平和的;21题湖北的地图轮廓不会跟其(3)联想起来,23题(3)“正在兴建的B是水电站”,这边没有画一个下横线学生就没有做,全年级没有一个学生这个有做。这说明学生的思想应变能力不足,没有用心去做题,看题审题。

教育教学反思

1、创造性理解使用教材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理解使用教材。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新、调整、删减和补充,对教材知识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学会自律学习,学会自觉学习,学会创意学习,要从课堂上课外生活上引导他们爱上地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一丝关怀,少一分责难”“多一些探讨,少一点讲解”“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

3、培养学生看图、识图、解图的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行,地理图形知识在地理新教材中所点的比例更加大,这就要求在进行地理图形知识教学当中要加大对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平日强化训练。

4、落实好基础知识,培养迁移能力

在教学中应首先从双基入手,抓住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内涵,试题落点一般都能在教材上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一致是考查的重点。教师应关注教材中的实际问题、科普知识,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重在理解、重在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严防死记硬背。

5、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因尽量创设情景,寓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因人施教,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素质教育教导教师对待学生学习情况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独体,对待优秀学生更要严格要求,不能宠爱,对待中等学生要持之以恒,鼓励表扬,巩固其基础知识前题下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而对差生更不能放弃,更要循循循善诱,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缩小学生之间三级分化,达到全面学习发展,建设好优秀向上的班级集休。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6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5、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陆界线:2万多千米

6、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线长1.8万千米。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8、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10、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11、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12、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p8

13、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15、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16、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17、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18、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2%,少数民族占8%。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人口最多。

2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2、独特的民族风情:彝族 ——火把节 白族——三月三歌会 藏族——晒佛节 傣族——泼水节 回族——古尔邦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汉族——赛龙舟 朝鲜族——跳跳板 苗族侗族——芦笙节

23、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阶梯名称 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分界线

第一阶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二阶梯 1000—2000米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

第三阶梯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大丘陵

24、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对气候:使暖湿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25、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①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高原东侧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东侧华北平原 ③巫山西侧四川盆地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西侧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⑤昆仑山脉北侧塔里木盆地南侧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北侧准噶尔盆地南侧塔里木盆地

26、主要山脉走向:(1)东-西走向三列:(靠北)天山、阴山、(中间)昆仑山脉、秦岭、(靠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三列:(西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边)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脉(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7、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8、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五种地形类型齐全(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山区面积广大。

29、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大江大河发源地;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广布;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30、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内有我国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31、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3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3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多特殊天气、(4)多旱涝灾害

3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成因:纬度位置

35、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成因:纬度位置

36、我国的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37、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38、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

39、我国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40、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1)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夏季风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2)如果夏季风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

4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为界线

42、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位于的大陆亚欧大陆东南部和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大。

43、我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44、内外流区的划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

45、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46、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随着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枯水期。

47、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夏季,随着冰雪融化,内流河水量增多;冬春季节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注意:我国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

48、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49、我国的主要湖泊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流湖,也是我国的湖泊。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50、长江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沱沱河。(黄金水道)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6300千米,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宜宾)、 嘉陵江(重庆)、汉江(武汉)、乌江、沅江湘江(洞庭湖)、赣江(鄱阳湖)

上、中、下游分界点:宜宾——宜昌——湖口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7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00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一、二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东侧

①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③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南侧

⑤昆仑山脉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我国的气候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1)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

(2)0

(3)暖温带

(4)琼台粤桂云或滇

(5)一三

(6)②亚热带③暖温带

●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

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植被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农业类型种植业(水田农业)种植业(旱地农业)畜牧业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因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

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

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钭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气候复杂多样)

②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气候复杂多样)

③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气候复杂多样)

④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气候复杂多样)

,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⑤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⑥对。……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

(3)广州、哈尔滨;我国的雨带推移是自南向北推进。

(4)因为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我国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

●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台风)、(水旱灾害)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从图中读出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三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

●列表对比长江、黄河

项目长江黄河

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源头沱沱河约古宗列渠

流经省区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围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开发水能(上游)、航运水能(上游)

治理兴建中上游防护林(略,见下表)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段上游中游下游

产生的主要灾害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地上河

产生灾害的原因气候趋于干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

治理植树种草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固黄河大堤

8、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

土地资源类型季风区或非季风区干湿地区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区东部的平原、低缓丘陵、盆地

森林湿润区山地

草地非季风区半干旱区高原

未利用土地半干旱区西部的盆地、高原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特点: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南丰北缺。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例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跨流域调水。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9、我国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①兰新线②青藏线(未建成)③包兰线④京九线

⑤宝成线⑥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略)

9、我国的农业

●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部差异:

西部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部

种植业畜牧业种植业林业渔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异:

地区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一年几熟)主要作物

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小麦花生甜菜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

●三大棉区: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P102图4.16填充图册P32五)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10、我国的工业

●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3) 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侧重(贸易导向型)型产业;内陆地区侧重与(国防军事类)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

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8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1.1 辽阔的疆域

1、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陆地大国: ①国土辽阔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多(15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相望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E);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曾母暗沙(4°N);

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处(53° N)。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多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5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2、34个省级行政

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

§1.2 众多的人口

1、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目前人口数为13亿多。

2、中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3、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东南多西北少)。疏密不均划分线: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4、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3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55个)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3、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等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 中国的地势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特别是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多灾害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

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我国气温最冷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最热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降水最多地方: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2.3河流和湖泊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呈“V、W”字形,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荆江。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径流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注意:黄河的忧患如何治理请看笔记。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人们从自然界获得并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到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2、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属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地)等。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3 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问题):⑴水资源短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⑵时空分布不均(①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解决办法有“兴建水库”)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即东南多,西北少(解决办法有“跨流域调水等工程”))

2、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关。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3、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①兴建水库②跨流域调③节约用水④保护水资源⑤处理并防止水污染⑥植树造林等。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4.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2、交通运输发展变化: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点: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4、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5、交通运输枢纽:指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

类型:单一型和综合型。

6、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

(1)客运:要考虑人所拥有的经济情况、时间长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发点与目的地间的距离及各运输方式的价格、速度快慢。

(2)货运:要考虑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总之,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利用运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划分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

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2、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差异很大。原因: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

3、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很明显。

①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②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③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4、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

5、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东中西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差别及原因: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不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⑵而“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4.3 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工业生产: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业生产特点:阶段性、关联性、计划性。

3、工业“主导”: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农业、建筑、科研、军事等部门提供了许多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我国工业分布趋势:沿河、沿江、沿海。其中,沿海地区——工业最发达:4个基地、5个特区、14个开放。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比较:

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工业分布:能源供应不足与浪费并存,必须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

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0%以上。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在我国能与生产和消费总量中仅次于煤炭。水力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

6、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涵义: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

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起步晚,发展迅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差导:

沿海——科技园区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高层次知识人才集聚,形成了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贸易导向型: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

内陆——国防军工型: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9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5、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陆界线:2万多千米

6、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线长1.8万千米。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8、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10、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11、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12、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p8

13、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15、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16、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17、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18、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2%,少数民族占8%。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人口最多。

2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2、独特的民族风情:彝族 ——火把节 白族——三月三歌会 藏族——晒佛节 傣族——泼水节 回族——古尔邦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汉族——赛龙舟 朝鲜族——跳跳板 苗族侗族——芦笙节

23、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阶梯名称 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分界线

第一阶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二阶梯 1000—2000米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

第三阶梯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大丘陵

24、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对气候:使暖湿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25、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①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高原东侧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东侧华北平原 ③巫山西侧四川盆地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西侧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⑤昆仑山脉北侧塔里木盆地南侧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北侧准噶尔盆地南侧塔里木盆地

26、主要山脉走向:(1)东-西走向三列:(靠北)天山、阴山、(中间)昆仑山脉、秦岭、(靠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三列:(西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边)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脉(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7、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8、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五种地形类型齐全(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山区面积广大。

29、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大江大河发源地;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广布;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30、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内有我国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31、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3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3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多特殊天气、(4)多旱涝灾害

3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成因:纬度位置

35、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成因:纬度位置

36、我国的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37、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38、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

39、我国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40、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1)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夏季风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2)如果夏季风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

4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为界线

42、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位于的大陆亚欧大陆东南部和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大。

43、我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44、内外流区的划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

45、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46、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随着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枯水期。

47、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夏季,随着冰雪融化,内流河水量增多;冬春季节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注意:我国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

48、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49、我国的主要湖泊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流湖,也是我国的湖泊。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50、长江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沱沱河。(黄金水道)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6300千米,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宜宾)、 嘉陵江(重庆)、汉江(武汉)、乌江、沅江湘江(洞庭湖)、赣江(鄱阳湖)

上、中、下游分界点:宜宾——宜昌——湖口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10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⑴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⑵ 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 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⑶ 分布不均匀;

⑷ 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 。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地形),耕地资源南少北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11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 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越、老、缅、)。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 和 琼州海峡。

8、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最南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附近);(南北纬度相差近50°,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

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E多),最西是x疆的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时差);

9、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10、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邮政编码210001,21表示省,00表示 县 ,01表 投递地段的代码。

1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2、我国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1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以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为界,东多西少,分布不均。

14、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把实行 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人口密度的是江苏省。 面积的x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共 9 个。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 东 部和 中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东北 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最广的民族是汉族,分布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 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第一章重点图: P4图1.4; P7图1.7; P10表格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 青藏高原 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3、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分布)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纬度)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面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 建设。

25、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方 普遍高温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主要受 纬度位置 的影响,其次是 冬季风 的影响。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该线以北低于0℃,有冰期;该线以南高于0℃,无冰期。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是x疆吐鲁番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26、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气候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北京位于暖温带。

2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28、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也是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南京位于湿润地区,北京位于半湿润地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景观也存在差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9、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的优点 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 寒潮、水旱灾害、台风等。

3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1、外流河:以降水补给,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天。秦岭—淮河以北河流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部分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大;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无冰期,流量大,汛期长。外流河的汛期长短受降水影响。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水量的河流是长江。

32、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夏季,流量较小,多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长短受温度影响。塔里木河是的内流河。

3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34、内外流区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mm等降水量线。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如青海湖;外流湖都是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为青海湖(咸水),淡水湖鄱阳湖。

3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了九个省级行政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内蒙古的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河南的孟津。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要想根治黄河,最主要的是是防止中游水土流失,因此,治黄的根本是 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

36、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位于青海省内,自西向东经过了11个省级行政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 、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北的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江西的湖口。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37、从以下方面掌握黄河、长江这两条河流,知识点要落实到图上: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主要水利枢纽、沿线主要城市等。

第二章重点图:P24图2.4;P33图2.15;P36图2.17;P39图2.12;P42图2.26;

P48图2.32;P53图2.36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8、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水能等) ;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39、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0、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 非农业用地 。

41、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 不足, 人与耕地 的矛盾尤为突出。(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1/3)

4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 不均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 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水土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表现为:北方地多水少,南方水多地少。

43、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44、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5、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共占98%。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

46、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总量丰富,人均较少)

47、受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降水集中,冬春季 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 兴修水库 ,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北方地多水少,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 华北、西北 地区。

48、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49、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淡水资源有限;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人为原因:①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②水污染;③水浪费;④水资源利用率低。

50、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调水(解决空间分布不均);兴修水库、水利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第三章重点图:P68图3.9;P76图3.17;P82图3.23;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12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5、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陆界线:2万多千米

6、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线长1.8万千米。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8、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10、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11、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12、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p8

13、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15、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16、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

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17、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18、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2%,少数民族占8%。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人口最多。

2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2、独特的民族风情:彝族 ――火把节 白族――三月三歌会 藏族――晒佛节 傣族――泼水节 回族――古尔邦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汉族――赛龙舟 朝鲜族――跳跳板 苗族侗族――芦笙节

23、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阶梯名称 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分界线

第一阶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二阶梯 1000―2000米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

第三阶梯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大丘陵

24、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对气候:使暖湿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25、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①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高原东侧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东侧华北平原 ③巫山西侧四川盆地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西侧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⑤昆仑山脉北侧塔里木盆地南侧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北侧准噶尔盆地南侧塔里木盆地

26、主要山脉走向:(1)东-西走向三列:(靠北)天山、阴山、(中间)昆仑山脉、秦岭、(靠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三列:(西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边)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脉(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7、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8、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五种地形类型齐全(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山区面积广大。

29、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大江大河发源地;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广布;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30、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内有我国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31、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3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3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多特殊天气、(4)多旱涝灾害

3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成因:纬度位置

35、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成因:纬度位置

36、我国的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37、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38、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

39、我国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40、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1)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夏季风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2)如果夏季风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

4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为界线

42、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位于的大陆亚欧大陆东南部和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大。

43、我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44、内外流区的划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

45、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46、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随着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枯水期。

47、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夏季,随着冰雪融化,内流河水量增多;冬春季节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注意:我国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

48、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49、我国的主要湖泊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流湖,也是我国的湖泊。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50、长江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沱沱河。(黄金水道)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6300千米,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宜宾)、 嘉陵江(重庆)、汉江(武汉)、乌江、沅江湘江(洞庭湖)、赣江(鄱阳湖)

上、中、下游分界点:宜宾――宜昌――湖口

51、黄河 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源头:卡日曲。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主要支流:大通河(兰州)、湟水(西宁)、洮河、汾河、洛河(2个)、泾河、渭河。上、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旧孟津

51、“地上河”的成因与危害及治理

(1)成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地形支离破碎?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冲刷作用大?中游地区植被差?下游地区是平原,水流平缓,泥沙沉积。(2)危害:在于下游的决口改道。

(3)治理:根本在于加强上中游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下游:加固江防大堤;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52、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53、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54、自然资源的特征:(1)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2)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自然资源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

(4)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5)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55、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

56、“人多地少”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1)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2)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占世界22%的人口。(1.3亿公顷)

57、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58、林地分布在东北(原生林)、西南(原生林)、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59、草地分布在内蒙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天山山麓。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60、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青藏高原

61、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造林护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3)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划区轮牧,防灾。

62、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东多西少,南丰北缺。

(1)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黄、淮、海流域(华北平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63、时间分配不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2)年际变化大。(3)对生产的影响――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灾害。(4)采取的措施:修建水库

64、空间分配不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南丰北缺。(2)解决方法:跨流域调水。

65、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66、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

67、(1)西线: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2)中线: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北京、天津。(3)东线:长江下游扬州处沿京杭运河――天津。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13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将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地理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从区域地理的角度,用事实材料,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讲多练少,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教学缺少针对性,多媒体运用少,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学生的知识仅仅限于教材;不能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引导。

2、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常规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彻底改变讲多练少、只讲不练的现象,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到每一节课。继续落实课堂目标教学,实现堂堂清。

3、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的感想,得失进行总结,实现学有所用,写有提高。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14

要学好地理,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它感兴趣,只有对它感兴你才会想要学,才能把它学好,所以大家一定要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其次、必须利用好课堂上的40分钟,听课效率要高,然后在课后注意巩固,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力求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还有考前猜题,复习时要注意课本中"例如"后面的知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记图,记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清每一种图,千万不可张冠李戴,记图首先要记清最基本的图,如世界地图的大概轮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图等;其次是结合课本上的图形解释加以理解。

例如在学习气候类型这一节时,要注意课本上每种气候类型的图,要学会根据图判断出是什么类型的`气候,并熟记其特点和成因。并根据判断气候"三步曲"来判断,第一步:"凸向定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凸向来确定半球北半球向北凸,南半球则反之。第二步:"温度定带",即每月最低温在15℃以上的为所有热带气候类型;最低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气候,还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低温小于0℃为温带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第三步:"降水定型",夏季多雨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个人认为记图就要达到给你一个知识点,你能马上想到有关的图形,或是给一个图,能马上想起有关知识。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篇15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⑴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⑵ 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 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⑶ 分布不均匀;

⑷ 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 。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地形),耕地资源南少北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推荐访问:地理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结业考试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课本